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风采丨张瑞清:勤业敬业勇争先,潜心耕耘三十年


时节如流,木铎长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自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以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一代代学子在校园里治学修身,成长成才,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走出校园后勤勉笃行,追求卓越,已为各界翘楚。校友会通过“校友风采”栏目,推出系列校友采访文章,宣传母校育人成果和优秀校友事迹,传承母校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共担使命责任


校友简介


张瑞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1988级校友。1992年本科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从事历史学科教学工作。北京市正高级教师、曾获得北京市骨干教师等称号。课例获北京市教育学会组织的研究课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负责人,课题成果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责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社会发展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北师大的优秀校友张瑞清就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


1


仁师难遇,润物细无声

1988年,张瑞清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历史学院)学习,有幸走进了白寿彝、赵光贤、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瞿林东、陈其泰、晁福林、郑师渠等知名教授给本科生开设的课堂,“老先生们学识渊博、为人谦和,不厌其烦地解答我们这些本科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我们还三五成群地到这些教授的家中请教问题。北师大历史学院教师身上体现的扎实学风和严谨的教学态度深刻影响了张瑞清的从教生涯。


离开母校走上中学教学工作岗位后,她对课堂教学日渐痴迷。近年来,在唯物史观统领下出现了研究历史的多个角度,如革命史视角、近代化视角、全球化视角和社会生活史视角。史学研究的突飞猛进,让张瑞清时刻充满危机意识,在备课中深感史实储备不足,为了紧跟史学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和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她先后回到母校北师大,在职攻读了外文学院英语第二学历、历史学院教育硕士、历史学院中国近代文化史博士。


在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她面临巨大的困境,在孙燕京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她逐渐找到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学术研究方法。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的其他老师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提出了大量的修改意见。北师大历史学院的各位师长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和扎实的学术修养践行着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也深深影响了张瑞清之后的教学生涯。



2


身担重任,厚积则薄发

张瑞清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教学一线,有着多年的高考历史学科教学经验。有时会出现送走老高三,迎来新高三的艰苦岁月,她经常和学生们说,“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哪有什么天才和奇迹,有的只是极强的自律意识。”她言传身教,鼓励学生们不怕吃苦,将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心系祖国,胸怀天下。


除教学外,她先后担任教务处主任、党委委员、工会副主席、学生综合评价中心主任等职,每天“四条腿走路”,教学、行政、党务、科研,她在四种角色中高频次转换。她深入研究国家和市区教育改革精神,统筹规划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育集团的教务行政管理工作,在集团与市区各级行政机构之间、集团内各学校之间、集团内同级和上下级之间进行有效地沟通协调,在学校历次重大课程改革中发挥了管理和落实的职能,为集团始终走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提供了有力保障。


张瑞清是正高级教师,也获得了北京市骨干教师的荣誉称号,这看似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实则是长久以来的储备到了收获的季节。长久以来,张瑞清对历史教学及教育事业坚持、热爱,前进的步伐丝毫不曾停歇,这才逐步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阶段。



3


教学有方,玉壶存冰心

张瑞清执教的30年经历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五大核心素养是教育界针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的针对性培养要求,关于这几大核心素养的养成和训练,张瑞清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经验。


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教师要把教材中的史料刨根问底找到原始出处,要辨析史料类型,要掌握史料互证的方法,要运用现有史料解决现实问题。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借助历史地图册等工具培养初中学生时空观念;高中学生则要求学会运用,要具备将具体史事定位在时空框架中的能力,对较长时段的一个史事,要能够放在时空观念中去考察探究。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唯物史观要渗透在每节课的理论分析中,使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解释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对于比较难掌握的历史解释,要在学生有一定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主动进行分析、阐释和评价。最后,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张瑞清认为,“历史课如果没有家国情怀,就上成理论分析课了,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每节课一定要渗透和加入家国情怀”最终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三维目标其根本的不足在于它仍然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要教育目标 ,缺乏对人本身最终发展程度和发展结果的关注与界定。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家国情怀为人文价值追求目标,运用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最终提升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学科能力。


作为一名党员,张瑞清在承担学校党课任务的同时,对于当前大力倡导的四史教育也有见解和实践。首先,对四史的教育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认识到其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进行四史教育,要区别于党课培训,要用对方法,“肯定不能用灌输的方法。我一般都是点睛之笔。例如,在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时,一定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最后,鉴于四史教育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及时了解最新观点,对教材加以补充,也是张瑞清对于四史教育的针对性方法。《中国共产党简史》《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理论版都是她时常翻看的材料。



4


迎难而上,寄望后来者

北师大作为师范类名校,教师行业是许多毕业生的选择。张瑞清对于未来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弟师妹们既有期待,也有建议。


职业选择的前提应该是兴趣和热爱,“教师职业最大的源泉,就是跟你朝夕相处六年,或者三年的孩子有一个特别好的发展,将来能对社会有贡献,这个真的是太让人觉得特别快乐的事”如果确实希望以教师作为一生的职业,在校期间,就应该注重积累,勤加锻炼。既要利用好在校的时间学习、积累知识,也要尝试输出,在写作的过程中训练自己的笔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张瑞清鼓励师弟师妹们有机会可以提前进入中学实践实习,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身份的转化往往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成为新老师后面临的第一道难关,能否成功完成转化至关重要。张瑞清在工作中接触过众多新手老师,她的建议是“新手一定不能怕”。“有困难挫折也不要担心,一开始上课你怎么就可能把核心知识讲得那么明白,学生还愿意学,而且你们班成绩还特好,不可能做到这些。”认真钻研是基本态度,顶住压力,坚信自己能做好,跟学生多交流,认真备好、讲好每一节课,遇事积极请教是快速进步的有效方法。“你有问题就跟同事、老教师去请教,同事、老教师有什么问题你也愿意帮助他们,尽自己所能,跟大家都能和谐相处。”持之以恒是关键,新教师、老教师都不要放弃每天有所进步的追求。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在张瑞清30余年的教师生涯中既是前进方向的指引,也是教学工作的衡量标准。她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丰富的经验投入新一轮的教学工作中。以其为代表的一批批北师大人亦正在或即将在祖国各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文丨刘潇 陈飞雨编辑丨成欣怡 责编丨何胜男审核丨元静







往期回顾



这2位北师大人获奖了!


2023年度“博新计划”开启,北京师范大学诚邀您的加入!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